冬季來臨,氣溫逐漸降至冰點,很多家庭已經備妥了各種取暖設備,取暖器、電熱毯、電暖寶、熱水袋……都是御寒利器。這些取暖設備,看似溫暖無害,其實也存在安全隱患。事實上,每年冬季都是低溫燙傷的高發季,不少人會因長時間使用這些取暖設備而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造成了傷害。什么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人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45℃)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低溫燙傷往往是在不自覺中發生的,有些人貼著“暖寶寶”超過2小時就會燙出紅斑或水泡,這是因為人們使用的取暖物品溫度雖然不太高,但對皮膚來說卻像“文火燉肉”一般,皮膚表層組織在持續低熱的狀態下逐漸脫水,從而引起皮膚損傷。 低溫燙傷有哪些特點? 創面痛感?。旱蜏貭C傷和高溫燙傷有所不同,創面痛感較小,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 創面小而深:低溫燙傷創面面積往往不大,看似并不嚴重,但低溫熱源持續作用于皮膚,使燙傷逐漸滲透到皮下各層組織,燙傷后多為深Ⅱ度-Ⅲ度損傷,嚴重者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甚至發生傷口潰爛遷延不愈。 低溫燙傷,這些人群要注意! 嬰幼兒、老年人、患糖尿病、血液循環障礙者、長期臥床患者等應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取暖物品,如需使用應加以特別照看,隨時注意皮膚狀況。 被低溫燙傷了,怎么辦? 很多被低溫燙傷的患者,容易自行采取錯誤的處理方式,這樣對創傷部位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最常見的處理誤區有自行用牙膏、蘆薈膠等涂抹傷口。實際上,牙膏對皮膚是有刺激的,尤其是含氟牙膏,不僅不具備消炎效果,而且還可能引發細菌感染。同樣,蘆薈膠也不具備消炎作用,所以不建議用這些進行低溫燙傷處理。 被低溫燙傷后,首先要及時用冷水對創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了,不要自行涂抹藥膏或挑破水泡,應盡快去醫院進行治療。 預防低溫燙傷并不難! 在使用取暖設備時,盡量減少皮膚直接接觸;夜晚入睡后,人體對溫度的反應相對遲鈍,因此建議入睡前關閉電熱毯等取暖設備;選擇合格取暖產品并按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電熱泡腳桶時注意用溫水泡腳(38~40℃),還要避免熱水泡腳時間過長。 新民網出于傳遞健康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