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接到北京熱力公司的短信,10月28號開始啟動供暖點火調試,突然想到了小時候在胡同里住的時候的煤球爐子,那時候那個煤球爐子就是北京平房里的供暖設備了。 當年每到10月中旬開始,北京胡同里的家家戶戶就開始組裝煤爐子。雖然已經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和大型國企的職工能住在有暖氣供應的樓房,但總體來說在80年代中期以前北京還是住平房的老百姓更多一些。 那時候每年都要安裝爐子及煙筒,爐子基本上每家都有,但煙筒常常要買新的?;旧蠌?月份開始商店里就開始有賣白鐵皮做的煙筒。我曾經問過我父親,為什么每年都要拆裝、放在那里不動它不是更省事嗎?那時候我父母可能也不明白,只是說這是冬天用的,夏天礙事,而且有危險,但有什么危險他們也沒說清楚。 直到后來上學,我們中學老師才告訴我們,北京老百姓用的煤塊里有許多雜質,經過一個冬天后爐膛和煙筒里會留下厚厚的一層煙灰,不清理的話,下一年再用有可能排煙不暢;再加上有水氣積在里面會導致管道生銹漏氣,這樣會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小時候確實經常聽說誰家又中煤氣了(北京話指一氧化碳中毒),當時政府也經常宣傳要預防煤氣中毒。 那時候的煤球爐子老人也叫洋爐子,查了下還真是歐洲人在17世紀發明的。外形是個直徑約一尺左右圓滾滾的鑄鐵制爐膛,底座是一個有三只腳的鑄鐵支撐架,架上面有一扇小鐵門,專門為排出燒盡的煤灰,而“頂上則是爐口-----為傾倒煤塊而設。 還有個方方正正的爐臺,爐蓋兒是個鑄鐵三件套:兩個同心圓圈兒,一個同心的圓片兒,直徑由大到小遞減,用來調整爐口的尺寸,配合不同大小的鍋底,用來燒水或做飯。挪開爐蓋兒,下面兩三寸是爐膛。爐膛好像是用某種耐高溫的沙子做成的一個壁很厚的管子。
淘寶上找到一張圖片 爐膛坐在爐床上,那是一個鑄鐵做成的柵格,煤塊兒或者煤球兒要擱在這柵格上燒,燃盡的爐灰掉進下面的灰箱。和這種爐子配套的還有一套工具,是一把小鏟子,一把火鉗,一根火釬或火鉤?;疸Q主要用來往爐膛里精確置物,間或從灰箱里夾出埋在爐灰里的土豆紅薯啥的,火鉤主要是掏爐灰。 當時北京主要燒蜂窩煤,蜂窩煤呈圓桶狀,從上至下有16個孔洞,每次生爐子需用兩個到三個蜂窩煤。不過蜂窩煤的質地卻并非全煤,而是煤粉與黃土和石灰的混合。
蜂窩煤是一個叫郭文德的德州小煤商在1949年發明的。蜂窩煤的好處是省煤,易燃還不容易滅。據說燒蜂窩煤后每年能給北京省下近一億斤劈柴(點火用)和30萬噸煤。
那會有送煤工,送到各胡同口,大家再自己往家里搬 2016年蜂窩煤和北斗導航系統、南京長江大橋等國家工程一起獲得了北京國際設計周經典設計榮譽提名獎。 當年還有專門的蜂窩煤制作機器,據說是北京一個攝影師發明的。
|